《诗经》原叫《诗》,因为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三百篇》。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正式使用《诗经》,应该起于南宋初年-屈万里)。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刚问世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在汉代之前共有四个不同的版本。到了西汉时期,毛亨和毛苌对《诗经》进行了编辑注释,其中每一篇下都有小序,用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如今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亨、毛苌注释的版本,二毛对《诗经》的广泛流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代学者也十分肯定他们的成就,所以也就将《诗经》称为《毛经》。
"诗经"中的"经"字在古代的意义是指经典、经书,即一种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的文献。"经"是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文献形式,代表着人们对某一领域知识和思想的总结和传承。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它收录了从西周时期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共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包含了305篇诗歌。其中,"风"是民间歌谣,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情感;"雅"是贵族宴会时的歌颂诗,表达了对祖先、君王和社会秩序的敬仰;"颂"是宗庙祭祀时的颂歌,赞美了神灵和祖先。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它不仅是古代音乐、文学和社会风貌的珍贵记录,也是后世文人士和学者研究古代社会、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方面的重要文献。"经"字在"诗经"中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它是一部经典的诗歌总集,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