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目秀

分享实用生活经验与百科知识的学习平台

郑愁予 错误 赏析(郑愁予错误分析)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一诗对中国诗歌思妇主题的回应

北大中文系99级博士生 张晓锋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而做得最好的又往往是须眉文士。他们或以己度人,描摹体恤女子情怀;或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失意与惆怅。思妇入诗,从《诗经》中开始,《诗经-召南-殷其雷》中有“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惶?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而入词则有被称为“百代词典之祖”的李白的《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到了白居易、温庭筠,更将倚楼而望的思妇刻画的情态毕现,幽怨悱恻。

“卞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口,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

卞水、泗水日夜流淌,直到瓜州古渡。吴山点点,隔江相望,而行人在思妇眼中渐行渐远,身影溶入水天之间,而后声讯皆无。水的日夜流淌,恰如相思和怨恨的悠悠无尽。词不言别而言归,只言悠而示及休,最后更借“月明人倚楼”一句兀现,令人怅然长叹,低徊久之。

同样的主题和意想在温庭筠笔下,则处理得更富有情节性,也更加哀婉凄切。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 白蘋州。”——温庭筠《望江南》

《草堂诗余别集》赞此词“痴迷,摇荡,惊悸,惑溺,尽此二十余字。”我们看到,伫望归人的女子,从清晨“梳洗罢”,便“独倚望江楼”,可是直到夕阳垂金,“斜晖脉脉”,依然“过尽千帆皆不是”。其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婉欲绝!

一千多年之后,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做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错误》,诗中也有一个倚楼望归的女子。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开,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诗虽然沿用了“倚楼望归”的主题和意向,但与白、温等词已有很大的不同。其一是对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处理,在白、温的词中,女主人公都以明确的倚楼姿态正面出现,无论是“思”“恨”还是为之“肠断”,都是直抒胸臆,敞开心扉。但《错误》一诗中的女子,郑愁予则将其处理得十分含蓄矜持,心理活动也曲折微妙,层次跌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呢?她并不曾直接现身站到可以远望的楼上来,而是寂寞地隐在镂花的窗扉后,隔着窗子,默默凝听着外面的世界,等待着远行言归的恋人。她全部的动作不是“望”,而是“听”。这时,又有马蹄声踏着青石板面达达前来,愈行愈近,于清旷宁静当中分外听得真切。是他吗?是从远方归来的他吗?她的心跳着,伸出纤纤素手想要揭开窗帷。但是,或许是失望已经太多太重,她又迟疑了,只是悄然伫立在窗扉的帷幕后,凝神细听足音。马蹄声近了,更近了,却不曾稍做停顿,又径自向前,走过了,走远了,当蹄声终于远去的时候,她垂下长长的睫毛,泪眼盈盈。

这首诗的特点之一,在于将望归的女子处理得含蓄内敛,情深而又自持,从而为全诗平添了富于古典气息的哀婉和惆怅,以及浓郁化不开的缠绵韵致。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在悠远的唐代,盼望恋人的女子们可以毫不遮掩地大胆表露自己的心事,登上层楼,思卿恨卿,恨到归时方始休。而到了写于当代的《错误》,诗中的女子则似乎返回了古代的重门深院。不仅举止十分谨慎,隐在一道道的窗扉和帷幔后面,让人想到“珍重芳姿昼掩门”的端庄,而且她的心情也是在深深的痛苦中默默地压抑着。这其中有坚强,也有含着眼泪的忍耐自持。无论从画面还是从情态来看,这都是让人想到一个生活在古代深闺中的女子。为什么到了当代,女子反而压抑自己的情感?不能明明地抒发,尽情地宣泄。从温白词到郑愁予的诗,似有古今错位之感。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不单包含着作者不同的艺术处理和风格追求,同时也使我们想到唐代风气的开化,人性的开放。那郑诗中的女子,身上则似乎背负了中国女性几千年来的愁绪和阴影。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和意义还在于,它第一次以男子的口吻并以男子的立场出现,对钟爱、盼望着他们的女子,做了一次坦白、忧伤而无奈的回答。这首诗首先不再以思妇的情态自描自况,它的视角与心情完全是一个男子的。这位骑马的男子从江南走过,这时的江南正是柳翠丝长、宛牵郎衣的季节,那空气里飘动的幽幽的愁怨似乎使他感觉到了什么。他感觉到有一双抑郁的眼睛在盼在等,“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他虽然看不到她的身影,可是他知道在铺满青石的街道旁,在某一扇掩着的窗扉后,有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睛。

当他檫窗而过的时候,他曾经希望她能看她一眼,可是那女子是矜持的,既然他不是她所盼望所期待的那个人,那么“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她宁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诗人无疑是一位多情的过客,他并不曾见到她的面容,那么他是怎样感知她的一份期冀和幽怨的呢?是从飘动的窗纱后瞥见了她斜倚的侧影,还是看到了掀起窗帷的犹疑的手?或者,是感觉到了背上那一双灼热的目光?诗人终于迟疑着且行且远,想要回头又无法回头,只留下无尽的感伤和怅然。

面对这样一位含蓄隽永、情深义重的女子,诗人的抱愧和解释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读完全诗,它表面看起来是由于一场误会而引起的女子心中的波动和失落,同时有诗人因为不能为她带来希望和安慰的歉疚与落寞。但实际上,这首诗在无形之中对千古吟唱的思妇主题做了一个男人最隐衷而又最诚实的回答。为什么千年以来女子“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而“肠断白蘋州”?只因为她们所等待的男人在她们的生命流程中,多半是“过客”,而不是“归人”。

这不归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的负心薄幸,也有“悔叫夫婿觅封侯”“商人重利轻别离”的为了前程生计,更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残酷战争。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都注定了这些男人灵魂与肉体的漂泊动荡,都注定了“君问归期未有期”的长长的等待,注定了爱着他们的女子们“玉阶空伫立”,“是时君不归,春风徒小妾。”

如果我们将思妇诗词的主题加以延伸,那么它莫非意味着人们也许永远也等不到他们所爱、所期待的东西,任凭魂牵梦萦,望眼欲穿。

一首好诗的无穷意蕴是经得起反复推敲和再三回味的。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描写了一场误会,但从作者冠之以“错误”的标题来看,作者心境的沉重与复杂,也许不是单纯的误会所能解释和概括的。在这首短短的诗里,分明包含着许多沉甸甸的内心情感,在欲言又止之间,终于还是决绝地说了出来,说出了令人伤心痛苦的真话。也许两个人的相逢本来就是一个错误,是一件不该发生的事,尽管这其中有缱绻与旖旎,并因此而美丽。但男人的一颗心似乎注定要停在芳草碧连天的远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纵有千般风光,万种风情,这颗心终究不会掩留于一隅。

在这首短诗里,除了“我”“你”之外,其实还是两个未曾露面的人物。一位是女子所期待的“归人”,一位是长年东飘西荡的过客身后,注定必有一个或将有一个注定要承受相思之苦的未知女子。诗中女子所经历的,不也是更远处另一女子的心绪故事吗?而她们相恋或不相恋的男子,总是在路上,从一家一家的门前经过,经过而不做停留。

面对千百年来女子如许的痴情和等待,郑愁予终于以《错误》一诗来表白男人的心事和心声了,从而对女子们的悲剧性命运做了某种意义上的解释和回答。这里面既有对女子深深的怜惜与歉疚,也有幽幽的无奈与毅然的前行。诗的最后一节。“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伴随着这一句慨叹般的解释,我们似乎看到了男主人公落寞的身影和沉重的回避。郑愁予的诗向来情感细腻,艺术感悟纤巧婉转,音节协调错落。他在以“过客”来回答与解释思妇们绵延不绝的悠悠情恨时,又留下了新的疑问:面对容颜如玉,男人们并非不钟爱、不怜惜,但为什么他们还只愿是就此栖身的“归人”?除了薄情、生计、战争等等,是不是还有一些别的隐衷?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个语句可以理解为多重含义,以下提供两种主要的赏析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个绝美凄凉的过客。但我心甘情愿,因为我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我为错过你而感到伤感,同时也为错过你而感到庆幸。因为错过你,才让我懂得珍惜现在的自己,才让我懂得更加珍惜拥有的一切。
以上是关于,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

    Powered By Z-BlogPHP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