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一般是由长辈给小辈,以祝福小辈们可以平安度岁。
压岁钱的来历,主要有两种传说:
1、相传,大年三十晚上,有只叫做“祟”的小妖,来侵扰熟睡孩子,把孩子吓哭。紧接着就会头疼发热,变成傻子。所以为了避免“祟”来侵扰孩子,家家户户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后来叫做“守祟”。
后来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年三十夜晚,怕“祟”来害孩子,就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后来“祟”出现想要侵扰孩子,结果孩子枕边迸出金光,“祟”被吓跑了,后来大家就都学着做,每年的大年三十,孩子就都太平无事。从此枕边底下“压岁钱”就由此而来。
2、中国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一种美好祝福的寄托。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最初是由长辈给未成年的小孩,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辟邪,其实晚辈也可以给长辈压岁钱,寓意都是一样的,都是将美好的祝福寄托在压岁钱里。希望收压岁钱的人平安顺遂。
压岁钱是春节期间亲友们互赠的一些零花钱,在民俗文化中,压岁钱寓意着保佑平安。其实压岁钱分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这种钱并非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为佩戴玩赏而铸成钱币形状的物品。宋元以后,压岁钱就变成了真正的钱币。
压岁钱“佩戴玩赏”的功能逐渐结束,而其新担负的“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励志作用应运而生。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所以一些地方也把给孩子的压岁钱称为“串钱”。
要过年了,压岁钱是一个过年绕不开的永恒话题,给孩子多少压岁钱合适?给亲戚朋友的孩子多少压岁钱?孩子的压岁钱应该如何管理?是上交父母还是自己支配?
有的父母认为给自己孩子压岁钱意义不大,给来给去还是在自己家里。有的父母认为给亲戚朋友的孩子压岁钱意义也不大,互相之间绕来绕去最后等于没给,索性一起商量着彼此都不用麻烦了。
其实,压岁钱的意义远不止礼尚往来这么简单,它还承载着更多高于金钱层面的深刻含义。